close

在《那一夜.我們說相聲》開始沒多久,就提到死了之後,為人追憶之重要:
「沒有人給他寫祭文。」「對,沒有人給他寫祭......?!」
「也沒有人給他寫訃聞。」「對,也沒有人給他寫訃......?!」

許多人活得很隨便,但很少有人願意死得很隨便的,更少人不害怕連自己的死都為人遺忘。事實上,面對傳統藝術的為人遺忘,對於創作者而言,《那一夜》正是為相聲所寫的祭文。《那一夜》本身裡頭有一段祭文,是我聽過的第一篇祭文,卻是非常 kuso:

維~王地寶府君靈曰~:嗚呼~地寶,胡作非為兮,好~色;八大胡同兮,嫖~客。地寶無業遊民,一事無成,享年三十有六,死有餘辜,尚~饗。

對祭文的印象從此就是,搭拉個嗓子用個腔調去念,少不得要嗚呼一下,最後也得來個尚饗(以前還以為是得來個上香......)。

後來讀《三國演義》讀到兩篇祭文,第五十七回諸葛亮三氣周瑜把人家氣死以後還去祭他,真箇是 AKS:

孔明逕至柴桑,魯肅以禮迎接。周瑜部將皆欲殺孔明,因見趙雲帶劍相隨,不敢下手。孔明教設祭物於靈前,親自奠酒,跪於地下,讀祭文曰:

「嗚呼公瑾,不幸夭亡,修短故天,人豈不傷?我心實痛,酹酒一觴。君其有靈,享我烝嘗!...(中略...想君當年,雄姿英發。哭君早逝,俯地流血。忠義之心,英靈之氣。命終三紀,名垂百世。哀君情切,愁腸千結。惟我肝膽,悲無斷絕。昊天昏暗,三軍愴然。主為哀泣,友為淚漣。亮也不才,丐計求謀。助吳拒曹,輔漢安劉。掎角之援,首尾相儔。若存若亡,何慮何憂?嗚呼公瑾!生死永別!朴守其貞,冥冥滅滅。魂如有靈,以鑑我心。從此天下,更無知音!嗚呼痛哉!伏惟尚饗!」

孔明祭畢,伏地大哭,淚如湧泉,哀慟不已。眾將相謂曰:「人盡道公瑾與孔明不睦,今觀其祭奠之情,人皆虛言也。」魯肅見孔明如此悲切,亦為感傷,自思曰:「孔明自是多情,乃公瑾量窄,自取死耳。」

孔明的祭文雖是三分虛情七分假意,讀來卻也情深意切,周郎如果不計前嫌的話,說不定還能覺得句句中聽?!

聽了諸葛亮的祭文,應該沒有人會再懷疑「羽扇綸巾談笑間,強虜灰飛湮滅」指的非三國周郎赤壁莫屬了吧。周郎死時得年僅僅三十有六,不過其實孔明卻更年輕,初出草廬的年輕小夥子才二十七八歲(想想竟然比我現在還年輕了,唉)。周郎死得年輕,不論是諸葛的祭文還是蘇子的追懷中,都自是一派風流倜儻;不像諸葛亮,還得再過了快二三十年才辭世,不管再怎麼套羽扇綸巾,還是被老杜的「兩朝開濟老臣心」、「宗臣遺像肅清高」給寫老了。嘖嘖,老杜自個兒就像《茅廬為秋風所破歌》裡那個呼天搶地憂國憂民的老先生樣,乾脆連神機妙算諸葛亮也寫老了起來?對比起來,常山趙子龍甚至年過七旬才辭世,卻永遠是《三國》裡最英俊的青年將軍。而星殞五丈原時,諸葛亮才正值五十四歲的壯年,他身後的形象若是帶一點老氣,全都是被老杜害的。

《三國》裡的另一篇祭文則要到了第九十一回,諸葛亮(還是他?!怕是祭出興趣來了......)五月渡瀘七擒孟獲之後(這時三國鼎足之勢早已大成,許多早期登場的包括劉關張曹這一輩的卻也都已經掛了)。南征十足是中原史觀,自是南蠻寇邊、王師綏靖,而五六十年前的歷史尚且有人想篡改湮滅了,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事誰說的準呢?不過今天別談泛政治,總之這一篇祭文主要是招魂之用,致祭蜀漢戰歿將士,附帶祭南人亡魂。

「(前略.......汝等英靈尚在,祈禱必聞。隨我旌旗,逐我部曲,同回上國,各認本鄉,受骨肉之蒸嘗,領家人之祭祀;莫作他鄉之鬼,徒為異域之魂。我當奏之天子,使汝等各家盡霑恩露;年給衣糧,月賜廩祿。用茲酬答,以慰汝心。至於本境土神,南方亡鬼,血食有常,憑依不遠。生者既凜天威,死者亦歸王化。想宜寧帖,毋致號啕。聊表丹誠,敬陳祭祀。嗚呼,哀哉!伏維尚饗!」讀祭文畢,孔明放聲大哭,極其痛切,情動三軍,無不下淚。孟獲等眾,盡皆哭泣。

我覺得這篇寫得不落悲悽愁緒、不隳威武之氣,作為一篇國殤祭文真是得體,不知我們忠烈祠每年秋祭國殤大典時,有沒有這麼精采的祭文呢?

(待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rcat 的頭像
    mrcat

    MrCat Foundation

    mr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